温差10℃+“秋老虎”,心脑血管警报响!3谣言要识破,4措施保平安
摘要:
处暑后,“秋老虎”带来的高温依然存在,白天气温高,夜晚则凉意渐浓,昼夜温差常超过10℃。这种温度波动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较大压力,容易引发疾病。了解温差对心脑血管的影响,认清谣言、掌... 处暑后,“秋老虎”带来的高温依然存在,白天气温高,夜晚则凉意渐浓,昼夜温差常超过10℃。这种温度波动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较大压力,容易引发疾病。了解温差对心脑血管的影响,认清谣言、掌握科学方法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秋季心脑血管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白天高温使血管扩张,夜晚降温时血管收缩,频繁的“收缩-舒张”增加了血管壁的压力,中老年人因血管弹性较差,易导致血压波动大,加重心脑血管负担。此外,白天出汗多,若水分补充不及时,血液会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夜晚气温下降,代谢速率减缓,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上升,严重时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急性事件。温差大时人体需频繁调节体温,心脏负荷加重,白天高温使心率加快,夜晚低温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些因素叠加后增加心脏泵血压力,易诱发冠心病、心衰等基础病急性发作。
关于心脑血管防护的一些谣言需要澄清。首先,秋季“贴秋膘”需适度,盲目大量摄入高脂高蛋白食物会加重胃肠和心脑血管负担,应选择清淡滋补的食物。其次,全天紧闭门窗并非明智之举,会导致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正确做法是在白天温度较高时开窗通风,每次约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夜晚则关好门窗,做好保暖措施。最后,高血压患者长期卧床不利于血压控制和心脑血管健康,应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在适宜时段进行,避免剧烈运动和极端温度下活动。
为了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可以采取以下科学应对措施:采用“洋葱式穿衣法”,随气温增减衣物,重点保暖头、颈、手等部位;养成少量多次补水的习惯,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冰水;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调节情绪,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并记录,出现不适立即休息并就医。
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高危人群,除上述措施外,还需遵医嘱规律生活,外出尽量有人陪同,随身携带健康卡片注明关键信息,定期复查并调整健康管理方案。通过精准保暖、规律补水、稳定作息、密切监测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帮助高危人群平安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