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停摆15天,白宫放话要裁1万人,女法官颁令叫停:仓促武断、反复无常!

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15天,美国一名联邦法官颁布临时限制令,暂时禁止特朗普政府在联邦政府“停摆”期间解雇联邦雇员。而就在这项裁决公布之前,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刚刚向外界释放了强硬信号,宣称4100人已接到裁员通知,裁员人数最终可能超过1万人。
当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区法院法官苏珊·伊冯娜·伊尔斯顿在一份裁决中支持起诉美国政府的工会组织。伊尔斯顿指出,初步证据显示,白宫预算办公室似乎“利用了政府开支和职能的中断”,并“想当然地认为一切规则都不再适用,法律对他们也不再有效,他们可以强加自己喜欢的结构”。
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15天 图据视觉中国
美国女法官毫不客气斥责白宫行为
特朗普再次威胁要削减“民主党项目”
伊尔斯顿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任命,她在听证会上毫不客气地表示,特朗普政府的行为充满了“渗透其中的政治因素”。她认为,白宫的计划是“仓促、武断和反复无常决策的缩影”,而大规模解雇造成的“人力代价是不可容忍的”。
根据这项裁决,目前美国至少30个联邦机构不得再向工会成员发出新的解雇通知,同时必须暂停执行已经发出的通知。法庭计划于10月28日举行下一轮听证会,以决定是否将这项禁令长期化。
就在法院出手干预前,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沃特表示,裁员将继续进行。他透露,自上周以来,已有超过4100名联邦雇员收到解雇通知,并称这“只是一个快照,我认为数字会高得多,我们最终可能会超过1万人。”
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沃特
沃特强调,政府将“在整个停摆期间持续推进这些裁减编制(RIF,政府裁员的官方术语),因为我们认为为美国纳税人保持攻势很重要。”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裁决公布后不久便再次威胁要削减他所谓的“民主党项目”。
裁员邮件发错、HR负责裁人和裁自己
法官审阅种种乱象
有分析认为,这场法律和政治对峙的背景是持续已久的两党之争。白宫似乎正将此次停摆作为重塑联邦政府、削减其不乐见部门的工具。
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表示:“我们相信这些解雇是非法的,违反了法律,并且将被国会或法院推翻。”民主党人士认为,在政府停摆期间动用资源去解雇员工,本身就不属于“必要的政府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裁员过程中的混乱也成了法官裁决的依据之一。报道提到,法官指出了近期出现的种种“混乱状况”,例如:一些解雇通知被发送到员工在停摆期间无法查看的政府邮箱;部分员工被错误解雇;甚至连被临时召回处理裁员事宜的人力资源员工,最终也被指示解雇他们自己。
目前,美国司法部拒绝对此裁决发表评论。分析预测,他们随时可能请求上诉法院紧急介入,以求在案件审理期间继续执行裁员。
作为原告方的美国政府雇员联合会全国主席埃弗里特·凯利在声明中表示,他们“对法院的裁决感到高兴,该裁决阻止了这些非法解雇”。
国会两党就预算和拨款争论不休
红星新闻记者 邓纾怡
编辑郭宇
审核 高升祥
延伸阅读
连美国人自己都说,特朗普已成“关税恐怖分子”
这一周从混乱开始。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令全球市场震惊。他指责北京采取了“极具敌意”的行动,因为中国限制了对美国工业至关重要的稀土材料出口。
这一举动看起来像是一种报复——一位长期痴迷于关税的总统的本能反击。市场立刻作出反应,道琼斯指数暴跌,仅一天就蒸发了近2万亿美元的市值。投资者担心,一场全面贸易战即将卷土重来。
不到24小时,特朗普就放软了口气。他在“真理社交”(Truth Social)上写道:“别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的!中国不想陷入萧条,我也一样。”这与他先前的强硬言辞形成鲜明对比——从展示力量的表演,变成了自己制造的不确定感。
图为特朗普 资料图
以不变应万变
当华盛顿的言辞变得越来越激烈时,北京却保持了惊人的冷静。中国商务部发表简短声明,警告称:“动辄以高额关税进行威胁,不是与中方相处的正确之道”,并重申,关于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但也不怕打”。
此后,北京几乎保持沉默——没有激烈的演讲,也没有戏剧性的报复。即便是在网络上,最初的民族情绪爆发之后,舆论也很快平息。整个中国媒体的基调可以用一句老话来概括:
“以不变应万变”——以稳定应对万变。
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当下中国的心态:克制、耐心,以及对局势最终稳定的信心。
特朗普的新一轮关税行动,是多年积累的故事的延续。2025年他重返白宫时,市场早已预料到结果——关税。上任最初几小时内,特朗普就重新点燃了其第一任期中定义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只是这一次,规模更大,目标更广。
在2020年的“第一阶段协议”之后,中美贸易战似乎有所降温。关税仍在,但升级停止。拜登总统任内语气变得温和,然而竞争却更深入。拜登保留了特朗普的大部分关税,同时将重心转向产业政策与联盟合作——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并加强与欧洲、日本的协调。
中国则加倍推进自主化进程——扩大半导体项目、电动汽车制造以及可再生能源供应链。从中国的角度看,正是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迫使中国完成了这一转型。早在2018年特朗普最初对中国发起关税和产品限制措施时,中国就清楚地认识到全球供应链在美国压力面前的脆弱性。此后近十年间,中国持续推动全面的自给自足战略——从芯片、电池到农业与航运——确保在2025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应对贸易战。北京从那次冲击中吸取了教训:要夯实国内实力,让未来的贸易战再无法撼动经济。因此,中国网友戏称他为“川建国”——意为“建设中国的特朗普”。
2025年4月,第一次激烈的正面对抗爆发。特朗普发起了所谓的“对等关税战”,短短几天内,中美双方进入疯狂的你来我往,关税水平飙升至历史高位,美股应声暴跌。当全球许多国家屈服于美国压力时,中国的坚定立场赢得了包括巴西、印度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的掌声。一幅题为《就不跪》的中国漫画在网络上走红,激起强烈的爱国情绪。经过从日内瓦、伦敦到斯德哥尔摩、马德里的多轮紧张谈判,双方都呼吁冷静。
从休战到升级
市场一度认为休战到来,但随后而来的沉默,其实只是新的倒计时。
到8月下旬,华盛顿扩大了针对中国科技与航运企业的出口管制,指控它们帮助规避半导体出口限制并支持“军民两用”供应链。不久后,特朗普的顾问团队提出禁止中国民航飞机飞越美国领空的构想,并获得总统公开支持。在北京,这些举动被视为赤裸裸的挑衅——而中国的回应既低调又精准。
到9月中旬,中国悄然暂停了新的美国大豆采购,并称此举为“市场调整”。事实上,这是首个有分寸的反制行动。期货价格迅速下跌,美国中西部的仓储设施开始爆满。华盛顿很快明白了这一政治信号:通过打击农业——特朗普选举基本盘的支柱产业——北京表明自己可以精准还击,而无需升级对抗。
几周后,中国港口管理部门开始审查与美国有关的航运公司的通关手续,以“技术原因”延迟多批货物放行。与此同时,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4月17日发布的《301调查报告》,美国宣布将从10月14日起,对由中国公司拥有或运营、悬挂中国国旗或在中国建造的船舶征收额外的港口服务费,理由是“中国在航运、物流与造船业中的不公平竞争”。
美国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发起“301调查”
从大豆到航运再到航空——每一步摩擦都加深了不信任,撕裂了脆弱的平衡,也为10月的关税冲击埋下了伏笔。
倒计时在2025年10月10日达到高潮。特朗普宣布要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全面100%关税,计划于11月1日生效。这项新措施不仅涵盖稀土和战略矿产,还包括汽车、电子产品、绿色技术组件和医疗设备——几乎覆盖了双边贸易的全部范围。
特朗普将此描述为针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防御性举措”,指责北京把稀土出口管制武器化,而这些材料对美国的国防和工业至关重要。
北京的回应克制但坚定。中国商务部的声明指出:“动辄以高额关税进行威胁,不是与中方相处的正确之道”,并补充道,如果美国“执意走错路”,中国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市场再次动荡。欧洲主要股指下滑近1%,而比特币在暴跌后因北京选择不报复而反弹。目前,中国选择了冷静而非对抗——相信随着时间推移,经济规律终将让局势回归有利于自己的一方。
“关税恐怖分子”
唐纳德·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始终被一个关键词定义——升级。正如美国评论员所说,他已成为一名“关税恐怖分子”:利用经济破坏的威胁,不是为了谈判,而是为了表演。
自连任以来,特朗普把关税变成了既是武器又是舞台的工具——通过贸易来压制中国。这迎合了他的基本盘,但在这场表演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缺陷:美国已经失去了支撑真正贸易战的工业基础。
这种失衡在稀土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它是现代国防、能源与科技的支柱。中国目前控制着全球70%至80%的稀土精炼能力,这得益于自邓小平提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以来数十年的国家投资。相比之下,美国既没有足够的设施,也缺乏与中国竞争的价格优势。其唯一重要的矿山——加州的山口矿(Mountain Pass)——仍将大部分矿石运往中国加工。即便投入数十亿美元补贴,要重建完整的稀土产业体系也需要多年,而政治意愿显然并不存在。
因此,特朗普的关税揭示了一个根本矛盾:他试图惩罚的,正是美国在军事和科技领域高度依赖的国家。这是一场没有筹码的贸易战。
当特朗普的威胁声在全球市场回荡时,中国依然稳如磐石。政府的沉默不是软弱,而是自信——表明北京明白自己完全可以等待。经济民族主义或许能在华盛顿赢得掌声,但中国的信息十分明确:
“以不变应万变”。
责任编辑:李曦_NN2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