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欧盟欲逼中企向欧企移交技术,外交部: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搞保护主义

访客 2025-10-15 18:02:17 49414
欧盟欲逼中企向欧企移交技术,外交部: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搞保护主义摘要: 10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资料图)彭博社记者提问,据报道,欧盟正考虑迫使中国公司...

10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

欧盟欲逼中企向欧企移交技术,外交部: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搞保护主义

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资料图)

彭博社记者提问,据报道,欧盟正考虑迫使中国公司向欧洲公司移交技术,以便在当地运营,这是一项新的措施,旨在使欧盟行业更具竞争力,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具体问题建议你向中方的主管部门了解。”林剑表示,作为原则,中方支持中欧企业基于市场原则开展贸易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反对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采取保护主义歧视性做法。

延伸阅读

欧洲摊牌:中企想投资?技术拿来

面对中国科技实力崛起,西方国家愈发卸下了“自由市场”的伪装。

彭博社10月14日报道披露,欧盟正考虑出台新规,要求在欧投资的中国企业满足特定条件才能进入当地关键市场,包括强制转让技术、使用一定比例的欧盟商品或劳动力、在欧盟境内实现产品增值,甚至可能强制组建合资企业,以增强自身产业竞争力。

欧盟欲逼中企向欧企移交技术,外交部: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搞保护主义

图为欧盟旗帜(资料图)

尽管这套预计于11月出台的规则在技术层面适用于所有非欧盟企业,但其核心目标是防止中国制造业实力对欧洲产业造成压倒性冲击。

“我们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但前提是这些投资是‘真正的投资’。”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委员谢夫乔维奇14日在丹麦出席欧盟贸易部长会议后对记者表示。

他指出,“真正的投资”意味着要在欧洲创造就业、实现价值增值,并向欧洲转让技术。“就像欧洲企业在华投资时一直做的那样”。

报道担心,欧盟这份所谓效仿中国的保护主义策略,将目标对准中国,很可能引发反制,进而损害双方仍至关重要的贸易关系。

“我们正考虑多项措施,以培育强大、具有竞争力且低碳的欧洲产业。”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托马斯·雷尼耶表示。

他补充称,“关于这些措施的具体范围和性质,目前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过去数年,欧盟一直承诺保护本土制造商免受“中国冲击”。即将出台的新规将加速这一进程,并作为《工业加速器法案》立法提案的一部分推出。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9月曾表示,该法案旨在推动欧洲下一代产业发展。

“清洁能源技术的未来仍将在欧洲创造。”她在欧洲议会年度演讲中说,“但要实现这一点,我们还需确保欧洲本土拥有产业所需的原材料。”

“总而言之,在数字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领域,我们要做到:更快、更智能、更具欧洲特色。”她补充道。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宣称,中国正在展现实力,利用贸易相互依存关系谋取利益。

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也在欧盟贸易部长会议后表示,欧盟“应从这些行动中汲取灵感”。“我们正处于新的环境中,尽管我们认同自由贸易理念,但现在已不再是单纯追求‘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再自由贸易’的时代。”

受最大经济体德国经济疲软拖累,欧洲一直面临增长乏力和投资疲软的问题。随着欧洲产业寻求保护自身商业模式的方法,游说团体纷纷呼吁欧盟委员会采取果断行动,以获取中国已占据优势的技术。

“外资在电池及其他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投资,必须附带技术转让和欧洲劳动力技能提升的条件,这一点至关重要。”欧洲清洁能源产业组织负责人维克托·范霍恩称,“这需要在欧盟层面达成共识。”

拉斯穆森也支持这一观点:“如果我们邀请中国企业来欧洲投资,就必须附带一个前提条件,我们也要获得某种形式的技术转让。”

知情人士称,即将出台的提案中,有一项核心内容旨在扶持欧洲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该内容将重点关注电池技术知识的转让,因为欧盟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电池等零部件方面往往依赖中国,这使得他们落后于比亚迪等中国同行。

中国汽车企业已在欧洲扩大布局:比亚迪已在匈牙利投资建厂,并承诺在欧洲各地扩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中国最先进的电池制造商之一的宁德时代,正计划与Stellantis集团组建合资企业,派遣2000名员工在西班牙建设一座价值40亿欧元的电池工厂。

欧盟欲逼中企向欧企移交技术,外交部: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搞保护主义

比亚迪已在匈牙利投资建厂(资料图)

根据该提案,希望在欧盟销售汽车的外资车企,必须在当地采购特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还在考虑要求外资控股工厂雇佣欧盟员工。

该提案还将简化欧盟本土企业的审批流程。

其实欧盟以强制中企以技术换市场的小算盘打了许久。今年2月,欧洲一项研究就炒作称,欧洲可能需要通过制定法规等方式,要求中国电池制造商转让技术以换取国家援助,否则欧洲可能成为中国电池制造商的“组装厂”。

今年7月,中国商务部会同科技部调整并发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其中新增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为限制类技术条目,具体包括电池用磷酸铁锂(LFP)制备技术、电池用磷酸锰铁锂(LMFP)制备技术以及磷酸盐正极原材料制备技术等三条控制要点。这一调整旨在加强对关键技术和敏感领域的技术出口管理,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竞争力。

至于欧方所谓对于欧方所谓“强制技术转让”的无端指控,新华社曾指出,事实上,中国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外国企业必须转让它的技术给中国合作伙伴。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让,完全依据契约,是市场主体自愿交易的结果。中国在特定领域的合资和股权比例限制等要求,是中国和世贸组织成员谈判的结果,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这是多数国家都采用的做法,和强制技术转让没有关系。

中方也早就此强调,中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采取了众多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国内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知识产权合作方面,中欧双方建立了知识产权工作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中欧双方一直保持着有效沟通,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责任编辑:戴丽丽_NN4994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