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电影《菜肉馄饨》携首支预告片、沪语推广曲亮相外滩光影艺赏会,多重异业合作揭晓在即

访客 2025-10-13 18:00:23 10383
电影《菜肉馄饨》携首支预告片、沪语推广曲亮相外滩光影艺赏会,多重异业合作揭晓在即摘要: “耳边还回荡着海关大钟的声音:铛铛铛……老汪和素娟就是在情人墙定了终身。”踏着周野芒朗诵的余韵,《东方红》整点报时曲后大...

“耳边还回荡着海关大钟的声音:铛铛铛……老汪和素娟就是在情人墙定了终身。”踏着周野芒朗诵的余韵,《东方红》整点报时曲后大钟敲响晚上八点的钟声。故事与现实合而为一,电影《菜肉馄饨》的制片人顾晓东连叹,这是独属于上海的味道、上海的浪漫。

电影《菜肉馄饨》携首支预告片、沪语推广曲亮相外滩光影艺赏会,多重异业合作揭晓在即

昨夜,2025上海国际光影节·黄浦系列活动之外滩光影艺赏会举行,“外滩的浪漫、黄浦的温度、上海的味道”贯穿始终。活动尾声,首映在即的《菜肉馄饨》惊喜亮相,影片首支预告片、首支沪语推广曲《恋曲上海1980》双双首发。船鸣、江风、海关大钟、沪语歌谣、海派电影,这一刻在外滩亲水平台浑然天成。

作为一部上海题材、上海原著、上海取景、上海班底的纯正上海电影,《菜肉馄饨》将海派市井生活浓缩于一碗家常的菜肉馄饨,调味两代人的爱与世界。这份浓郁的上海滋味不仅大银幕可见,主创团队希望,电影能成为一个接驳不同行业、城市各处的“端口”,成为人们关注、传播上海文化、助力上海消费的一个新起点、新热点。

昨夜的光影艺赏会后,网罗电影场景、上海文化、上海老字号等上海IP,“菜肉馄饨会客厅”将于10月21日起在思南公馆与市民见面;由电影生发,评弹《菜肉馄饨》即将首演于今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包括此前上新的电影联名西点在内,更有多重异业合作将陆续揭晓。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感慨,“具有上海基因的‘菜肉馄饨’已变身一个可挖掘的IP”,从“电影+”到“菜肉馄饨+”,背后尽显上海味道、上海文化、上海想象力的集成。

“最上海”的电影

《菜肉馄饨》改编自纪录片导演金莹所写的同名小说。故事里,退休工人老汪到公园相亲角给儿子物色婚恋对象,不想,自己无意中卷入了情感漩涡。从小说作者金莹、制片人顾晓东、导演吴天戈,到周野芒、潘虹、茅善玉、王琳、陈国庆、徐祥等一众主演,及至推广曲作者王渊超、插画作者施晓颉等,电影的台前幕后集结了一大批生于上海、成长在上海的创作者。

一群上海主创讲述上海故事,讲究味道正宗。肉眼可见的“上海”在画面取景:影片全程上海拍摄,不仅知名的地标、典型的弄堂,都在取景框内;片中人的生活动线也完全合乎物理空间:老汪家在南昌路,去襄阳路复兴中路路口的菜场买菜,到淮海路上全国土特产商店买酱菜,再到对面光明村排队购熟食,都是自行车可达的距离。

内里更深层次的“上海”在乎人、上海的“新老年人”。电影开机于2024年12月10日,画面里老汪家的日历就是那天,所以,故事反映的就是当代上海、是此刻生活在此的上海市民。这一辈的上海老年人日常生活是怎样的?电影里,老年人作为父辈,对子女的生活和情感状态有期许,亦有开明、包容的一面;与此同时,老年人更是他们自己,追求独立的精神上的享受人生——他们去画廊看画展,到大光明看电影,到兰心看戏,在国际饭店喝咖啡,还会和年轻人一样对爱情有渴望有需求。

“我很喜欢纪录片《前浪》,那里面的老年爱情故事未必圆满,但他们灵魂可爱。”顾晓东说,《爱情神话》有句slogan“很上海”,“不管几岁,爱情万岁”,“《菜肉馄饨》里这群六十多岁、七十古来稀的老人也一样”。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同频奋斗,又在新时代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乐享晚年,这样的当代上海老年人的故事,温情、清新、有共情。内部试映时,不少年轻人直言喜欢,称看完影片对代际关系有了更新的认知。

“馄饨+”的后缀

自打电影官宣,外界一度好奇,电影里的馄饨会与哪家知名品牌或是哪条街上的网红店铺联手。主创团队的答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家里的馄饨。

电影里的菜肉馄饨,对故事主角汪家儿子来说,是外婆的味道、妈妈的手艺,后来又传承到了父亲和自己手里。现实中,一千个上海人家或许有一千种菜肉馄饨的调味,但无论“隔壁张家姆妈”还是自家外婆,通常讲究青菜、荠菜、鲜肉三三分,蛋皮、葱花、外加一抹猪油调起汤底“灵魂”。拍摄片场,不少70后、80后演员都说:“小时候最早学会的家务就是包馄饨。”换言之,《菜肉馄饨》的“馄饨+”后缀里,想要叠加的是能击中几代人集体记忆、上海人集体情怀的东西。

比如方言。沪语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生长史、市民生活史。用地道上海话讲述身边人的故事,近了说,它是当代人的生活风貌;时间线拉长,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过去,《菜肉馄饨》何尝不是2025年的上海市民生活手册,其中方言用词的微妙变迁和着城市景观的呈现,都能为未来锚定今天的坐标。此次沪语民谣创作人王渊超为电影谱写推广曲《恋曲上海1980》,源自他客串的一场戏。今年一月,剧组在国际饭店拍婚礼,那是老汪与素娟年轻时情感的闪回。王渊超演伴郎,“一到片场就是回忆杀”,他说,老上海的风情韵味,从当年极富时代特色的谈婚论嫁“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八条被头四对枕头”里都可见一斑。

比如上海老字号。凤凰牌自行车、蜂花檀香皂、414毛巾、梅林午餐肉、光明、正广和、冠生园等等,不一而足,都在几代上海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沪上市民生活随时代变迁的细部注脚。顾晓东告诉记者,原著小说里就注入了许多上海老字号,因为那就是真实生活。电影拍摄过程中,剧组复现了小说情境,倒有额外惊喜,“原本我们想让记忆深处的品牌更响亮,却发现,许多老字号在时代里焕新,兼具复古与创新的模样,值得被更广泛了解、进而重返更多人的生活场景”。

比如城市空间。故事里的老汪,从恋爱到结婚,外滩情人墙边留下爱人的絮语。1990年之前,这座城市能供消闲的场所并不多,称得上“亲水空间”的地方更少,加之住房紧张,年轻人恋爱只能逛到江边说说话。外滩防汛墙的千米长堤于是集中了近万对情侣,他们倚墙谈恋爱,一对挨着一对,相互间距离只有一厘米。作家金宇澄曾讲,这道壮观的风景相当于上海的人文遗产。只是随着生活条件跃迁、城市更新持续,外滩之于上海、上海人的意义已不止于放手去闯、勇敢去爱了。

因此,《菜肉馄饨》片方策划了快闪活动。以“菜肉馄饨”之名,在思南公馆设立市民会客厅。二楼重现电影场景,一楼则主打各类与上海文化相关的活动。“建筑、音乐、电影、时尚、沪语、美食、品牌等等,希望是一座步入式、可沉浸的上海文化体验场。”顾晓东说,“菜肉馄饨”可能还会做舞台剧,并与更多异业合作。他们希望,观众能从“菜肉馄饨”这碗上海的寻常味道里,品出海派的风味、上海人的风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