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肠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结肠炎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发热等。治疗手段涵盖饮食调节、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引起结肠炎的原因多样,如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缺血或放射损伤。
腹痛是结肠炎的常见症状之一,疼痛多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表现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隐痛,排便后可暂时缓解。轻度腹痛可通过热敷减轻不适感;重度情况下,则需遵医嘱服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控制炎症。
腹泻也是结肠炎患者的典型表现,每日排便次数显著增加,粪便变得稀薄甚至呈水样,严重时一天内可能超过十次。腹泻与肠道炎症导致水分吸收减少及肠蠕动加快有关。轻微腹泻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盐来预防脱水;对于更严重的病例,则需要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并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整肠道微生物平衡。
结肠炎患者还可能出现带有黏液、脓液或血液的大便,特别是在病情加重时,可能会排出鲜红色血便。这种现象与肠黏膜溃疡、糜烂所引起的出血和炎性渗出密切相关。遇到此类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局部应用美沙拉秦栓剂或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以控制急性发作。
里急后重指的是强烈的排便欲望但实际排出量很少,且排便后仍有未尽之感。这种情况通常由直肠炎症刺激排便反射造成。轻微症状可通过温水坐浴得到缓解;若症状较为严重,则可能需要通过直肠给药方式使用柳氮磺吡啶栓剂,必要时还需联合泼尼松片口服治疗。
部分结肠炎患者会伴随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介于37.5至38.5摄氏度之间。发热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释放致热原所致。当体温不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果体温高于此值,则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烧,并加强抗感染处理。
结肠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管理,在急性期应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汤、藕粉、蒸蛋等;进入缓解阶段后,可逐步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摄入,例如鱼肉和鸡胸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以及生冷食品,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参与散步、瑜伽等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定期做结肠镜检查,密切跟踪疾病进展,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切勿擅自更改剂量或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