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陈道明、陈凯歌、张译等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访客 2025-07-17 10:12:24 62492
陈道明、陈凯歌、张译等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摘要: 坚定文化自信 扎根生活沃土 创作精品佳作田华出演的电影《党的女儿》海报。一辈子为人民服务陶玉玲(演员)我14岁入伍,今年...

坚定文化自信 扎根生活沃土 创作精品佳作

田华出演的电影《党的女儿》海报。

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陶玉玲(演员)

我14岁入伍,今年91岁了,我的成长一直深受部队、深受前辈们的影响,是党和部队培养了我。

陶玉玲出演的电影《柳堡的故事》海报。

我是话剧演员出身,《柳堡的故事》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编剧黄宗江向导演推荐了我,20岁时,我遇见了“二妹子”。直到1978年,我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从此才成为一名真正的电影演员。田华、王晓棠、王心刚……这些电影艺术家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面前,我是一名小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看到大家的来信,不禁想起你们参与创作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长期以来,你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给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

我们只是拍了几部电影,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却得到这么大的肯定,我特别感动。

我想,这不仅是对我们几位老同志的鼓励,也是对全国电影工作者、对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勉励,也将激励我们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要求我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我91岁了,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想,哪怕是演个群众,也要当作主角来演。记得我当年刚参军的时候,陈毅司令员给我们上第一课,主题就是“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这5个字就牢牢刻在我的心中,成了我的座右铭。我想一辈子为人民服务,扎根生活,努力工作,更好地歌颂我们的伟大时代。

脚踏实地创作出好作品

陈道明(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陈道明出演的电影《今夜有暴风雪》海报。

作为一名从艺50年的演员,我一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成长。从影以来,我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我深知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时代的记录者、精神的传播者。作为一名电影人,我们的作品影响着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观众呈现积极向上、富有内涵的作品。

回想当年初登银幕、拍摄《今夜有暴风雪》的岁月,脑海里总会浮现那些长影人专注的眼神、忙碌的身影、不计名利的付出。他们在片场深耕,为胶片注入灵魂,让光影照彻人心。“新中国电影摇篮”的优良传统一直贯穿在我的演艺生涯。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对全体电影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深切期许。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影视从业者要脚踏实地,创作出贴近人民的好作品。电影的创作关键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当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挖掘更多生动鲜活的故事,塑造更多有血有肉的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仅是对“银发”电影人的鼓励,也对青年电影人寄予厚望。谁都年轻过,都有心浮气躁的时候,青年电影人要从这封回信中读出深意,一定要沉下心,增加生活和职业的体验感,毕竟丰富的阅历是创作的保障。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青年电影人要向优秀的电影前辈学习,要有职业约束、文化自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电影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我们唯有以真诚之心、专业之力、赤子之情,方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不负人民的热切期盼,不负时代赋予的千钧使命。

提高创作质量讴歌时代精神

陈凯歌(导演)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中,肯定了中国电影过往的优异成绩,也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那就是要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

新时代,中国电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创作人员,我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电影工作的关心与扶持,使我相信中国电影前程远大。这促使我更加紧迫地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通过艺术创新跟上时代步伐?如果说电影创作是反映时代的,那么,对于时代进步过程中出现的新状况、新走向,甚至新问题,都应予以一定程度的反映和表现。创作者应摆脱题材决定论,拓展对主旋律概念的认知,真诚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除了我们反复说过的电影的艺术属性之外,关注社会所关注的,反映观众所向往的、关切的、想看的,让电影接上地气,使电影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敏锐性,由此唤起广大观众对电影内容的新期待,感觉到电影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这应当是电影发展的重要途径。

崇德尚艺,须臾不可忘。抒发人民的心声,是我们最终期待的硕果。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创作者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坚定文化自信,放开手脚,形成一种热烈积极的创作气氛,使我们的电影作品变得新鲜、生动、活泼、多样,带有直面现实的锐气,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第二,如何提高质量、多出优秀作品?近年来,中国电影的整体质量已取得显著进步,大片不断、佳片纷呈,广大观众有目共睹,这也是电影创作者艰辛奋斗的结果。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由于成本的缘故,一些影片拍得很快,质量比较粗糙,同质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而这样的影片,有些票房成绩还不错。因此,有人认为与质量相比,成本才是硬道理,产品“同质化加快速生产”成为一时的趋势。这种方式其实是不可持续的,过分同质化总归是会让人倒胃口。

我始终相信,观众对电影的第一诉求是新鲜的内容和上乘的质量,中国电影的上升之路是依靠提升质量托举起来的,电影创作者对观众负责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质量。当然,提高电影质量牵涉到多方面的问题,例如人才培育、创作视野、创新变革、技术手段等。但提高创作质量,确实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电影几十年上百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让我们继续努力,创造新的高峰。

把最好的电影献给人民

傅若清(中影集团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深情,字里行间都是对电影、电影人的关怀与厚望。

怀赤子之心,电影艺术方可生机勃勃,电影事业才能生生不息。中影集团由8家历史悠久的电影单位组建而成,创造了中国电影历史上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中外合拍片《风筝》,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第一家电影器材专营企业,第一次建设中国发行放映网络,第一个中国电影数字制作基地……这些“第一”,凝聚着中国电影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心怀国家,所以矢志不渝投身电影事业,勇当产业开路先锋。心系人民,所以全心投入锤炼艺术品格,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脉搏,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文艺创作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种“深扎”是将生活积淀转化为艺术真实。中影人始终将镜头对准火热现实,让精品佳作绽放时代光芒。

“我和我的”三部曲电影以身边人身边事、小切口大情怀,映射出人民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瞬间,展现了中国人民奋斗自强的精神风貌;《流浪地球》系列以“中国式科幻”讲述家园故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愿望;《峰爆》《穿过寒冬拥抱你》等一系列精品力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共识、共情和共鸣。

电影《长津湖》海报。

人民情怀,是一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无私大爱。电影属于人民、为了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让电影作品真正发光发热、实现价值。中影出品电影《志愿军》三部曲创作历时4年,主创团队遍访抗美援朝老兵,查阅数十万字的史料,力求以真实细节还原英雄群像,让那些肩负着人民重托、民族期望的“最可爱的人”在银幕上熠熠生辉。影片放映后,一位九旬老兵含泪说道:“好多场面让我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这样的时刻,让我们更加坚定:艺术必须扎根于历史与人民之中,才能真正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电影《南京照相馆》通过一家老照相馆的镜头,讲述为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而在绝境中唤醒的团结与勇气。暗夜与光明间,高擎的民族精神火炬,照亮了穿越风雨的文化韧性,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多发一分光、添一分热。

新时代,观众需要聚焦现实生活,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好电影,希望看到抒写奋发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好作品。观众的期待就是中国电影人努力的方向,我们要以光影礼赞时代、讴歌人民,用精品佳作彰显中国精神、赓续千年文脉,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在守正的基础上真诚地创造

张冀(编剧)

202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鼓励和温暖了每一位中国电影人。许多前辈艺术家创作的经典电影作品历久弥新,为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究其根源还是有好的创作。好的创作,短短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们遵循着前辈艺术家的足迹去走,仍可找到规律。

好的创作,就是电影创作者扎根生活热土,通过大量的观察、采访和体验找到真实的依据,驰而不息地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接触、去了解,积累真实的素材,触摸时代的温度,感受时代的脉搏。作为创作者,我们要破除小我局限,谦虚真诚地站在人民群众中间,找到自己与时代和人民的连接方式。

我们的时代产生了很多有魅力的人物和故事,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宝藏,关键看我们是否下功夫去发现,是否用心去挖掘。

好的创作更要坚定文化自信。随着中国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认可和喜爱,他们渴望在电影里看到我们火热的时代,渴望在故事里看到自己,渴望在电影里看到中国的美学意境。我们作为创作者应该高度关注他们的这一需求,迅速地做出回应,满足他们的期待。

过去有段时期,我们的电影创作者主要是向外国学习电影创作的观念和技巧,在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上有所缺失。因此,我们年轻创作者应重新回炉学习和阅读经典,到博物馆去,到文化遗址中去,在历史的烟云里思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哲理,到祖国的山川去领略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审美境界,感受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阔气象,领悟苏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境……以传统为底去创作,才能迈步飞扬;以民族文化为根去创作,才能向上生长。

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从高原向高峰攀登,我们还应努力去创新和创造。创新精神保证我们在创作观念上与时俱进,主动破除套路和陈词滥调,杜绝固步自封和自我迷恋。在创作中追求真实,并不意味着在创作中拘泥于原型,我们应以素材为基础,在更广泛的主题和更深刻的内涵上去大胆想象和勇敢创造。从宏观着眼,从微观落笔,以社会缩影的方式表现时代里普通而平凡的人,他们在做着不平凡的事,并从中找出与历史的有机联系。真正的创新,是在守正的基础上真诚地去创造。

崇德尚艺是电影人一生的功课

张译(演员)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海报。

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是我们行业内品德的模范,也是电影艺术的先锋,更是我们这个影视大家庭的长辈。从他们沉甸甸的作品和崇德尚艺的人生中,我读懂了什么是人民的文艺,什么是电影人的功课,什么是传承与重托。

从艺以来,我有幸与一批优秀的电影、电视剧相遇,这些作品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价值,更获得了丰硕的社会价值。

《士兵突击》,感召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投身国防;《我的团长我的团》,观众自发捐建了14所希望小学;《亲爱的》,促成了多个离散家庭的重聚;《第二十条》,用电影的力量推动司法进步;《我和我的祖国》,再一次掀起了崇尚英雄的热潮;《万里归途》,又一次让海内外观众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

这些作品受到观众喜爱的共同原因,就是因为创作的素材来源于人民,回馈于人民,最终得到了人民的认可。

前辈们一以贯之地为我们年轻后辈作表率,崇德尚艺就是我们电影人一生的功课。记得有一天在台上,宋晓英老师握着我的手说:“孩子,你的手都凉了,别紧张啊。”从那之后,我学会了沉下心面对每一次挑战。在一场剧本会上,初次见面的潘虹老师对我说:“谈谈你的观点,我要听你说。”从那之后,我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次影协探班,陈道明老师盯着我严肃地说:“演员,要珍惜每一次在镜头前的留痕。”从那之后,每一秒钟的表演,我都拼尽全力。

我曾经难过于离开老师的羽翼太早,可我又庆幸于总有这些前辈如严父慈母,告诉我们从艺先做人的规矩。

近几年,我有幸跟随中国电影代表团3次出访,在与海外观众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国外观众的热情不仅是因为喜欢我们的电影,更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的赞赏与认可。

我想起我的老部队,抗战期间叫抗敌剧社,先辈们常常在战前为战友们演出,鼓舞士气,演出结束,演职人员也会扛起枪冲上战场。我最近在读《抗敌剧社实录》,其中有篇文章叫《深切的怀念》,作者缅怀了自己的战友、演员陈雨然,她说:“年仅17岁的陈雨然同志在一次突围战斗中,牺牲在了日本法西斯的刺刀下,使我不能忘却。”作者就是田华老师。由此,我更理解田华老师接受采访时掉落的眼泪,更认同她说的:“我这个人就是属于国家的。祖国改变了我一生,党改变了我一生,解放军改变了我一生,人民更改变了我的一生。”

去年,田华老师获颁“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时,身穿军装的她庄严地敬了军礼。我也曾有幸与田华老师互敬军礼,这是军人之间的最高礼仪,更是一名文艺战线老兵对后辈新兵的传承与重托。我将在新的征程上鞭策自己努力奋进,为繁荣发展电影事业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阅读
分享